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请在线提交您的留言,我们将尽快联系您!

姓名:
手机号:
邮箱:
留言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书之林资讯 > 这部大名鼎鼎的碑刻竟然还有墨迹!

这部大名鼎鼎的碑刻竟然还有墨迹!

2020-05-19 浏览量:484 分享

一部最经典的行书法帖,

自刊立以来从未离开书法圈视野,

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一直被后世所重,

历代藏家不惜重金购藏拓本,

这部大名鼎鼎的碑刻,就是——?

你猜对了,就是《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但我告诉你,《集字圣教序》一直有墨迹本流传于世,你一定有点晕——啊?这不是集字摹刻的作品吗?没有的字据说也是拼凑出来的呀?

好吧,今天我们便借这个话题,从玄奘取经开始,说一说《集字圣教序》的前世今生。


五万里,十七年,取真经

玄奘出生在佛教盛地洛阳。小玄奘常跑到离家不远的灵岩寺听人讲故事。十岁丧父,随已出家的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教经典。

隋唐交替之际,他辗转游学,在长安与印度僧人的一次会面中,了解到那兰陀寺的讲学盛况,便发誓要去印度留学。

玄奘联合了有同样意愿的僧侣集团上书朝廷,请求准许出境,但多次被朝廷拒绝。于是他不惜犯法偷渡国境。

贞观三年关中旱灾,朝廷允许民众离乡逃难,玄奘借此一路西行。途径秦州、兰州,又在凉州得到惠威法师的援助,在惠威法师两名弟子的陪护下,昼伏夜出,穿行甘、肃两州,直抵瓜州。最后偷渡胡卢河,绕过玉门关。

三年半过去了,经“九九八十一劫难”,玄奘终于到达心驰神往的那兰陀寺,并在其中修习佛法五年。

由于从东土大唐来,又由于修为极高,玄奘享受到最高礼遇。随后他周游天竺,受到了鸠摩罗王、跋吒王、戒日王等的邀见与礼待,并于贞观十五年仲夏离开天竺,返回大唐。

贞观十九年,早已接到奏报的唐太宗,觉得这件事情值得重视,便安排房玄龄操办接待事宜。十天后玄奘赶赴洛阳,于仪鸾殿谒见太宗,太宗安排玄奘去长安弘福寺译经,自此,玄奘的西行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至少有四块“圣教碑”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唐太宗终于正面答应了玄奘多次上请的为译经题序事宜,制成《大唐三藏聖教序》,同年太子李治撰写了《大唐皇帝述<圣教序>记》,玄奘一一表启答谢,太宗、高宗一一回复。

这样,《圣教序》、《述<圣教序>记》、《太宗答敕》、《高宗答敕》与玄奘所译《心经》一并组成了《集王圣教序》碑的正文内容。

《圣教序》碑的刻制应该分多条主线执行。一由当时重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分两碑,工程命令由国家下达。

故而在赐序的6年后即刊立完毕(赐序为公元648年,刊立为公元654年,这段时间内褚遂良经历了太宗驾崩,新皇登基,以及三年的外放生涯,6年完成已属迅速)。

另一条执行主线则是由弘福寺僧人自发向皇帝请求制碑而成,如果没有集字这一天才想法,可能弘福寺的这块碑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流中了。

因为《集字圣教序》不是皇家工程,如果是皇家工程,一则不可能历时二十五年才完成,要知道《集王金刚经》仅仅用了一年半就完成了,总字数为《集王圣教序》的数倍之多;

二则《集王圣教序》中无一处体现“奉敕”等类似皇家任命的字眼,《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中记载:“时弘福寺寺主圆定及京城僧等,请镌二序文于金石,藏之寺宇,帝可之。”充分可见是僧团的请求,非皇家主张,而《雁塔圣教序》中却明明白白地写着“臣褚遂良书”。

《圣教序》的成文可以算是初唐佛教的一大盛事,从现存文献与实物来看,《圣教序碑》在当时就以广为传刻。

千福寺很可能原有一通《集字圣教序》碑,记载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且现存《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就有四种版本,为《集王圣教序》、《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翻刻自《雁塔圣教序》)以及《大唐二帝圣教序石碑》(原在玄奘法师故乡偃师县的招提寺,故又称《招提寺圣教序》,显庆二年(657年)王行满楷书,文革中毁坏,残石现存于偃师县商城博物馆)。

由此可见,当时的《集字圣教碑》可能被传刻数通,分立各寺,现存的《集王圣教序》碑仅为其中一通,这也是当时佛教信徒的自我标榜手段,再加上武则天登基后以佛教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圣教序》碑的广为传刻似乎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怀仁集字,是临是摹还是自运?

并没有怀仁的传记,《集王圣教序》也可能并非他唯一的集王字作品。董其昌《戏鸿堂法帖》中收录的《兰亭诗后序》的款文记载:“乾封二年十月廿七日弘福寺沙门怀仁集写”,从这段文字中至少能得到两个信息,

一是在《集王圣教序》立成之前,就已经集成了《兰亭诗后序》(《圣教序》为673年集成,《后序》为667年集成,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有录);

二是《集王圣教序》很可能与《兰亭诗后序》一样为怀仁“集写”而成,且根据《宣和书谱》的记载,北宋内府中藏有怀仁《圣教序》墨迹,董其昌《戏鸿堂法帖》中亦收有《集王圣教序碑》,且标题为“怀仁《圣教序》真迹”,表明此帖可能根据怀仁集写的真迹所刻成,而后世诸评中也提到《集王圣教序》墨迹本者。如:

“模仿羲之之书,必自怀仁始。岂羲之之绝尘处不可窥测,而形容王氏者惟怀仁近其藩篱耶?亦似之而非,且世所有惟见其行字耳。今御府所藏二:行书《圣教序》、草书临晋王羲之《往还》等帖。”

——(宋)《宣和书谱》卷十一,行书五

“人传怀仁《圣教序》为借内府右军书集成者,不知集与习通(编者注:集字与临习是相通的,集字是临习的一种方式),乃怀仁习右军之字而书,非拘拘集凑也。

若使集凑,则三五字已不免补缀之痕,彼其锋芒映带,章法掩抑,又何奇也!且其墨迹久藏项氏,近归武陵杨修龄侍御,其字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哉!

——(明)潘之淙《书法离钩》卷八

“古人摹书用硬黄,自运用绢素。此卷首有宋徽宗金书缥字,与《内景经》同黄素。知为怀仁一笔自书无疑。

《书苑》所云,杂取碑字,右军剧迹咸萃其中,非也。黄长睿书家董狐,亦以《书苑》为据,恨其不见真迹,辄随人言下转耳。

此书视陕本特为姿媚,唐时称为小王书。若非怀仁自运,即不当命之小王也。吾家有宋舍利塔碑,云习王右军书,集之为习正合,余因此自信有会。”

——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题怀仁圣教序真迹》

上述这些记载,从侧面表明,《集王圣教序》并非字字摹刻,而很可能是在大量集字临写的基础上,由怀仁和尚书写而成。

当然,并不排除有很多字是摹刻的,甚至是借用偏旁部首拼凑而摹刻的。就有点类似今天的电脑字库,颜真卿并没有写过那么多字,也没写过简化字,但是颜体字库中却有所有的字,而且还有简化字。


怀仁集字方法的合理猜想

关于集写的方法,已无史可证,但下面几点应该靠谱:

● 1,《集字圣教序》从王羲之诸多法帖中集写而成,为学习王羲之的最可靠书法资源之,写过王羲之的人都应该深深感受得到。

● 2,唐代王羲之的书法资源大都集中在内府中,怀仁集字的书法资源必定得到了内府的支持,至于是否借走真迹用来摹写,我们不能妄下断言。唐内府用响拓的方式复制字画真迹以赐王公贵胄或提供给弘文馆学员作为学习范本,这点倒是有史可查,有实可证的。或许怀仁得到了一批内府的复制资料。总的来说,怀仁的底本一定是极好的。

● 3,实在找不到的行书只好用有行意的楷书或草书替代,没有的字,怀仁用已存王羲之字的偏旁中拆分组装甚至独立创作而成。

● 4,王羲之各法帖单字大小不一,集成一碑需缩放大小,故而相当一部分字应为怀仁的“缩放临本”。


本文梳理了一些关于《集王圣教序》的背景资料,如果能启发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些许思考,笔者就很满足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