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请在线提交您的留言,我们将尽快联系您!

姓名:
手机号:
邮箱:
留言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书之林资讯 > 看到一副好作品却不懂得如何鉴赏?掌握这三个核心点就足够了!

看到一副好作品却不懂得如何鉴赏?掌握这三个核心点就足够了!

2020-05-12 浏览量:402 分享

虽然临帖多年,也有了创作经验,结识了很多同道一起探讨书法;

但是,当你站在一幅书法作品面前,如何评价与鉴赏呢?是不是有很多形容词但莫衷一是?

或者只知道作者写过什么帖?或者用所谓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去套?

排除个人审美喜好,我总结出非常明确的评价鉴赏的三个方面。

第一,看人。尽力了解作者的基本面。

第二,看功夫。继承的厚度与阐发的能力——对传统的养分融合的程度,技法的丰富性、统一性。

第三,看表达。是否能用独特而贴切的笔墨语言表达出书写内容中应有的思绪及其节奏。

下面逐一阐述。



首先,尽力去了解作者。

在研究书法和书法史的过程中,令我感兴趣的当然是那一件件作品,

但更是那一个个人,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他们的生平本身就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

面对这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有时候浮想联翩,有时候哑然失笑,有时候不禁正襟危坐肃然起敬,有时候不觉扼腕长叹潸然泪下……

读他们的人生,也是在读自己。

客观讲,并不是所有书法家的人生,都让人喜欢或欣赏。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已经不是喜欢与否在主导我,我更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性格导致他的人生经历和书法特征,那样的人生,在那个时代,是怎么展开的;

研究得更深时,会求证他的某一件作品,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等等。

读字,实质是读人。

那么,对于当代人呢?一样啊。当我们精读一篇书法作品的时候,也需要对这个人有尽可能的了解,这样鉴赏一篇作品,才有深度,才有趣味。

只是很可惜,得到这方面信息的途径太少了,这也是各类书法展的重大缺陷;

这种信息缺损,一方面表明主办者和观众,对书法的认知并不深入全面;

另一方面表明,书法精神在当代的堕落;

这种特征是无可奈何的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只能把关注焦点放在技法层面,从而引出第二方面。


其次,继承与发挥,丰富与统一。

一篇书法作品,应该能够看出作者取法何处,同时还能看出,他有哪些阐发。

并不是取法哪种经典的特征越突出就越好,但是看不出经典在他作品中的痕迹,往往会被斥为“野狐禅”,这一点不太难理解,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创造经典的前辈。

丰富与统一,这个更难!

丰富,是指技法能够展开多大的扇面。用笔,用纸,用墨,结字,行气,章法,在整个书法技法领域,你有多深多广的耕耘,都在纸上留下了印记。

统一,是指要把这些诸多的技法,形成一个协调、默契的系统,这需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

而且,这个跟天赋有关系,有的人,就像唱歌找不到音准,甚至很走调自己却听不出。

统一,意味着能“见招拆招”,法无定法,啥时候出什么笔墨,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作者能够预先安排好的;

再娴熟的大书法家,都有忽然卡顿的笔墨出现,原因就在于那一刹那,他的感官和控制,忽然脱轨。

能够做到神完气足是非常了不起的,尤其是一篇长文作品,往往会耗费很大功力,尤其是情感表达比较强烈的作品,写完之后,会浑身瘫软无力。



最后,看他用怎样的笔墨语言去表达他所写内容的思绪。

书法,不是简单的造型艺术。一个平面形式,当然也有它的视觉效果和审美内涵;

但是,书法首先是表达语义的,而意在笔先。

意,带动了情感的动荡,再调动出笔墨的能量,最后完成表达过程,成为一件作品。

你用《兰亭序》里的字,写《祭侄稿》,岂不是太娘娘腔,那不是一个英雄人物的纵放悲歌。

反过来,你用《祭侄稿》的笔墨写“惠风和畅”,也会让如沐春风者顿觉肃杀悲戚。

是的,笔墨语言与文意,是无法分割的。



笔墨语言,首先是要独特,也就是与众不同,这个难度相当大,穷其一生,也难有独属于你自己的那种笔墨语言。

因为,绝大部分的语言,都被前辈们、同辈们使用过了。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清代,书法家们被逼无奈,纷纷取法北碑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当代不少大家取法非经典,进而写出“丑书”的原因之一。

其次,还要贴切。这个就更难了!

贴,服贴;切,切中要害。这意味着,你对原文的文意,到底有多少理解。

为什么有人说,现在国展、兰亭奖这些最高级别的书法活动,入展作品很多“没文化”,并不是说他不懂文言文,不会落款(当然,这种情况确实很多);

而是因为他们把古诗文当作书法的对象,没有把作品内容当作思考的起点、情感的起点,进而是书写的起点。



韩愈说“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但是当代书法有多少人能够将“喜、愕”寓于书呢?

或者说,他们已经不知道书法中的“喜、愕”,也就更不知道如何“寓”。

所以,鉴赏一篇书法作品,首先要读懂文意,再去看他的语言独特性与贴切性。

否则就不能算好作品,最多算“能品”,也就是笔墨功夫不错。

很多鉴赏者,基本上不去看文意,也不顺着原文的情感展开节奏去理解笔墨语言的独特与贴切,这就还没有具备书法鉴赏的基本能力。